从互联网创业者到Web3企业掌舵人,Bitget Wallet CEO Karry的职业轨迹映射着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脉络。
在经历了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后,这位有着15年互联网从业经验的资深人士,为何最终选择投身Web3赛道?在竞争激烈的加密钱包赛道,Karry 如何带领 Bitget Wallet 突围?
在这次深度对话中,Karry分享了他的职业生涯心路历程,并且贡献了很多对于行业以及产品的深度思考,还首次系统阐释了 Bitget Wallet 品牌升级背后的战略思考。“Crypto for Everyone”的愿景是基于对用户需求和行业趋势的深度判断。他认为,真正面向未来的 Web3 产品,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复杂工具,而应当是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对话精华
创始人心态核心是不抱怨。你是创始人,谁都可以抱怨这个市场不好、团队不好、产品不好,但创始人没法抱怨,创始人是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
没有所谓的全球化,只有本地化。本地化的核心在于,用当地的人做当地的事情。
不要给产品贴标签化的定义,比如“我要极简”或者“我要克制”。复杂与否不在于功能的多少,而在于是否强制打扰用户。
好的产品应该回归到用户需求的层面,让用户能够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且凭直觉就能使用产品,而不是用简单或复杂来定义产品的好坏。
流动性方面链上与中心化交易所的界限模糊化是一个大趋势。
所谓的“船票”或“护城河”,其实都是一种主观的想象。一旦想到所谓的“船票”或“护城河”,其实就是在问自己:能不能躺平?我认为,这个行业还处于早期阶段,包括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都没有躺平的可能。抖音如果躺平,微信视频号就会迅速崛起;美团一旦松懈,京东就会进军外卖领域。没有人敢放松警惕。一旦松懈,就会掉队,即使是再大的企业也是如此。
以下为全文内容,有部分整理和删减:
互联网老兵进军Web3
深潮TechFlow:请 Karry 自我介绍一下,你是如何进入到 Crypto 行业的?
Karry:
大家好,我是Bitget Wallet 的 CEO Karry。
自毕业以来,我一直专注于互联网领域。2012 年至 2019 年,在移动互联网连续创业。也先后在互联网大厂担任过产品负责人。
早在创业期间,我就接触过加密货币领域,但未深入参与。直到2021 年 DeFi Summer 期间,我开始认真关注 Web3 行业。2021 年下半年,收到BitKeep(后升级为Bitget Wallet)创始人的邀请邀担任产品顾问,2022 年他离开后,我接任 CEO 一职,至今一直负责 Bitget Wallet 的发展。
深潮TechFlow:你的职业生涯始终围绕互联网展开,在你看来,传统移动互联网和 web3 行业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Karry:
2020年我在字节跳动的经历让我对大厂的运作有了深入了解。彼时的互联网大厂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拥有完善的支持体系,包括专业的数据、增长、商业分析等部门。每个业务都在严格的框架内运作,有明确的评估标准和时间节点,这种高度规范化的管理方式虽然带来了效率,但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创新空间。
当时的互联网行业已经变成了大厂之间的竞争战场——字节做电商对标阿里,腾讯做短视频号对标抖音,创新的空间越来越小。
2020 年之后的互联网,其实已经看不到什么新东西了,只有几个大厂之间的相互厮杀,有点屎上雕花的感觉。
相比之下,Web3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这个领域新事物层出不穷,从AA钱包到MPC,从Layer2到ZK rollup,不断有新的概念和技术涌现。虽然其中不乏概念炒作,但确实为行业带来了持续的创新活力。任何新项目都有可能突然崛起,没有明显的行业壁垒,这种充满可能性的环境非常吸引人。
比如说pump.fun,可能也就是半年一年突然杀出来,gmgn也是,没有阶级固化,还是有很多新的可能性,随时有翻盘的可能。
不过,作为Web3领域的钱包业务,我们与传统互联网又有很多共通之处。我们同样需要开发APP、关注用户增长、重视留存转化,约80%的互联网运营方法都可以直接应用。这使得钱包和交易所成为Web3中最接近传统互联网的业务形态。这种特性让我们能够将过去的经验充分运用,同时又能在新的领域探索创新的可能。
深潮TechFlow:现在互联网也流行一个词,“创始人模式”,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你觉得在这方面相较于其他由创始人亲自去驱动公司,你的优势主要是什么?
Karry:
我自己也创业多年,虽然不是从零开始创建这个产品,但我始终以创始人的心态投入工作。这种心态源于我对人生的负责: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全力以赴。我认为,创始人心态的核心是不抱怨,因此,我始终以解决问题的视角思考,专注于市场、业务、愿景和长期价值,保持长远思维,避免陷入短期情绪。以创始人心态面对挑战,才能持续推动业务向前发展。
我认为心态上有几点不同之处。首先,我在大厂的经历让我在管理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例如,在我们这个由100多人组成的小团队中,我引入了字节跳动的管理方法,强调数据透明。每个业务线都有相应的数据体系,Lark机器人会将数据推送到群组中,确保团队成员都能看到业务数据,了解业务表现和决策背景。这种管理理念在字节跳动被称为“Context”,即为一线员工提供充分的上下文信息,让他们自主决策,而不是层层传达指令。
其次,我始终保持对业务细节和行业动态的直接感知。每天我会花2到3小时使用我们的产品,进行大约50笔钱包交易。这种日常使用让我能够直接体验产品,而不是仅仅依赖他人的汇报。
因此,我认为创始人模式更多是一种心态。如果希望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这种心态至关重要。相反,如果只是抱着“完成任务”或“打工赚钱”的心态,很容易陷入抱怨的怪圈。
老牌钱包的发展史
深潮TechFlow:Bitget Wallet 是从 BitKeep 一步一步发展到现在的,你介绍一下 Bitget Wallet 完整的发展史。
Karry:
BitKeep 成立的时间是 2018 年 5 月。
我们真正的出圈时刻是在2021年的DeFi Summer期间,我们为Uniswap的代币开发了榜单和K线图功能,获得了大量的用户。随后,我们推出了交易聚合器,并在波场和BSC网络上保持着活跃的交易量,单日交易量最高突破了 6 亿美金。
目前,我们已支持二十多条公链的跨链功能,最近还接入了Berachain、Sonic、Sui等新兴公链,不断拓展流动性来源以优化交易体验。
2021-2022 年,Bitget 分两次投资 BitKeep。在原创始人退出后,我接手团队管理工作,并在 2023 年将品牌更名为 Bitget Wallet。
更名的原因,主要考虑是为了整合营销资源,让Bitget(专注中心化交易)和原 BitKeep(专注去中心化领域)能更有效地进行全球品牌建设。虽然品牌统一,但团队、业务和股权结构仍保持独立。
深潮TechFlow:目前来看,Bitget Wallet 有什么让你值得骄傲的成绩?
Karry:
在我们看来,衡量第一梯队地位的关键指标是活跃用户,特别是新增用户量。
回顾2023年初的市场格局,第一梯队的代表如MetaMask、Trust Wallet和Coinbase Wallet,它们的月新增用户普遍维持在50万以上。当时,我们与TP、imToken等一起位于第二梯队,月新增用户在20-30万区间。虽然我们在第二梯队中处于领先地位,但与第一梯队之间确实存在明显差距。
过去一年,我们在新增用户方面已达到第一梯队的水平。以今年2月为例,我们的新增用户数量已跃居全球第三,仅次于Trust Wallet和Phantom,超越了包括MetaMask在内的传统主流钱包。目前我们在全球拥有超过8000万用户,月活跃用户(MAU)约1000万,日活跃用户(DAU)维持在100万左右。
品牌升级背后的战略思考
深潮TechFlow:Bitget Wallet 近期迎来了成立七周年的重要时刻,同时也发布了全新的品牌升级。从整个品牌视觉的重塑,到“Crypto for Everyone”这一核心愿景的提出,这背后有哪些思考?这句愿景在你们的产品规划与功能设计中又是如何被真正落地、转化为用户可以切实感受到的体验的?
Karry:回顾这七年的发展历程,我们非常自豪地看到自己从一个基础的加密钱包工具,成长为服务全球用户的一站式 Web3 平台,目前全球用户规模已突破 8000 万。这次品牌升级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对外展示全新的视觉形象,另一方面是对内明确我们的核心价值主张。
在视觉层面,我们选择了更具现代感的蓝绿色作为主色调,既保持了金融科技产品应有的专业感,又增强了用户的亲和感。全新图形语言以箭头为核心元素,象征连接与前进,也体现出我们对去中心化开放精神的坚持。
我们提出了“Crypto for Everyone”的品牌愿景,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对行业未来发展的判断:加密技术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服务少数极客用户,而应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为此,我们在产品层面围绕“交易、理财、支付、探索”四大核心场景进行了全面升级,目标是让每一位用户都能简单、安心地参与其中。
在交易上,我们构建了从行情发现到一键下单的闭环体验,结合Alpha 模块的资信号发现和 AI 赋能的项目评估工具,帮助用户更高效地把握机会。并通过创新的 GetGas 功能解决新用户 Gas 不足的问题。
在理财方面,我们不仅集成了主流DeFi 协议,还推出了像 Hold2Earn 这样的低门槛收益产品,即将上线的原生金库,也会进一步降低参与门槛。
在支付场景,我们支持扫码、刷卡、商城消费三种方式,接入Padify等商户网关,还推出了 Bitget Wallet Visa 卡,让加密资产可以真正用于日常消费。
在探索维度,我们聚合了各类DApp,并结合无助记词账户体系与完善的安全保障,帮助用户更安全、便捷地接触 Web3 世界。
这些产品背后的核心思路是一致的——通过降低门槛与提升可用性,让加密技术更贴近普通用户的真实需求。我们相信,只有当每个人都能自然地使用 Web3 产品,“Crypto for Everyone”的愿景才能真正实现。
深潮TechFlow:你怎么看当前加密钱包的竞争格局?
Karry:
链上与中心化交易所的流动性边界正在模糊化,这是行业趋势。以Binance Alpha 2.0 为例,交易所开始利用 AMM 提供的流动性,这种模式将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关于钱包的竞争,整个行业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尚不成熟,渗透率低于5%。
我们认为这是一场持久战,而不是一战定乾坤。我们内部常说一句话:“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我们只能确保自己不犯错,能否胜出取决于对手是否犯错。如果对手不犯错,竞争将会持续很长时间。
回头看,我们在2021年就选择了打造独立App、聚焦链上交易的路线,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决策。
我们不仅关注交易业务,还同步布局了PayFi 领域。现在看来,链上交易正走向效率竞争,而支付将成为下一个增长点。未来我们将更专注于消费场景建设,将钱包打造成真正的加密支付平台。
深潮TechFlow:在这场马拉松里面,你们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Karry:
我们的核心经营理念是:在确保盈亏平衡的基础上追求增长。
这种自主造血的能力让我们能够打持久战,不依赖补贴或投资人资金。目前我们已实现每月盈利,这让持续投入更有保障,避免了像某些项目因决策者一句话就被砍掉的风险,比如,某交易所的一个ZK DEX项目,耗时两年、投入60人,最后可能因为老板一句话就被砍掉。
产品策略上,我们并不局限于最初的链上交易场景。我们认为支付是钱包未来的关键场景,因此推出了PayFi 战略。同时,我们通过设立创新小组,保持对市场趋势的敏感度,持续根据用户反馈进行创新和实验。
没有所谓的全球化,只有本地化
深潮TechFlow:Bitget Wallet 在全球化策略上是如何规划的?是否针对不同市场有差异化的布局?
Karry:
一个观点是,没有所谓的全球化,只有本地化。本地化的核心在于,用当地的人做当地的事情,包括当地的社区建设、PR活动以及市场策略。
我们的产品功能非常多,比如Swap、理财、Staking、DeFi交互、空投活动、Alpha策略,甚至信用卡服务。这么多功能不可能一次性全部推给用户,否则用户会无从下手。因此,不同区域市场的推广重点是不一样的。比如日本用户对理财兴趣较大,有些国家因为本地货币波动大,会把加密资产当成一种保值工具。
因此,我们在各个区域都配备当地团队,他们负责建立运营模式、搭建社群和开展推广活动。这些本地团队能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为我们提供有效的策略建议。
深潮TechFlow:中国互联网产品在出海时往往会遇到一些“水土不服”的问题。在产品层面,国内用户似乎更喜欢“all in one”的产品,大而全,比如微信。海外市场更倾向于使用更简洁的产品,在这方面,你有何体会?海外用户在使用Bitget Wallet时,是否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Karry:
我有一个明确的观点,不要给产品贴标签化的定义,比如“我要极简”或者“我要克制”。
好的产品应该回归用户需求,让用户能凭直觉找到并使用所需功能。
以微信为例,它的功能设计(如红包)都是在具体场景中自然呈现,而不是强制推送给用户。它的用户体验在全球范围内都堪称优秀,不输于WhatsApp 等产品。其全球化受限更多是市场策略和地缘因素,而非产品设计问题。
这让我想到早期做手机时的一些争论,罗永浩当时特别强调“拟物化”,iPhone早期确实采用了“礼拟物化”的设计,但后来大潮流转向了“扁平化”。
罗永浩为这些设计理念争论不休,我觉得这其实是缺乏对产品本质的理解,重点不在于这些设计上的标签,而在于是否让用户的信息流动足够自然,用户能凭直觉本能地使用你的产品,这才是真正的产品设计核心。
因此,在做全球化产品时,我们的目标是让全球不同区域的用户都能凭直觉使用,而不是简单地追求某种设计理念,比如“极简”,简洁的重点在于让用户体验自然流畅,而不是刻意迎合形式上的简约。
深潮TechFlow:刚才你也提到,钱包和交易所应该都是最像 web2 的应用,结合你经历过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浪潮,你认为现在加密钱包的发展阶段相当于移动互联网早期竞争中的哪个阶段?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点?
Karry:
加密钱包目前的渗透率确实很低,类似于98、2000年的互联网时代。但我们不能简单类比认为它很快就会迎来爆发式增长。
我之所以看好这个行业,是因为Crypto 在金融领域已经展现出真实价值,比如跨境支付和 DeFi 的流动性支持。目前我们更关注 PayFi 的发展。
现在流行的U 卡只是借助了 Visa 和 MasterCard 多年积累的商户网络来实现冷启动。但更有价值的是未来能实现 Crypto 到 Crypto 的直接支付和结算,让用户可以直接用加密货币进行理财、发工资或转换成法币。这种端到端的加密支付体系一旦建立起来,在汇款、跨境支付等领域都将带来巨大机会。
钱包不是入口,护城河是一个伪命题
深潮TechFlow:回忆移动互联网时代,经常听到“流量入口之争”。大家认为腾讯因为有了微信,率先拿到了移动互联网的船票。在 web3 ,很多人也将钱包视为类似的流量入口。你怎么看这样的类比?按照这样的逻辑,你认为哪些钱包已经拿到了门票?
Karry:
我并不赞同这种看法。
很多人认为钱包是入口,但我不这么看。微信之所以是入口,是因为它有极高的用户覆盖率和强大的社交网络效应。而钱包既没有这样的覆盖率,也不具备网络效应——Web3的账户体系本身就是互通的,用户迁移成本很低。
所谓的“船票”或“护城河”,其实都是一种主观的想象。
2020年左右,当时我在字节跳动工作,当时公司每两个月会有一次全员会议,有人问张一鸣:“腾讯有社交作为护城河,阿里有电商作为护城河,那字节跳动的护城河是什么?”
我记得张一鸣的回答非常清晰,他在视频会议中回应说:“护城河这个概念是一个非常陈旧的想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或者说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没有什么真正的护城河。”
阿里那么大的护城河,还是被拼多多抄了后路,腾讯那么强的护城河,至少在2020年视频号还没起来之前,它的使用时长一直在下滑,被抖音蚕食。
什么是护城河?他说护城河是我们有快手这样的竞争对手,这让我们不敢懈怠,必须拼命往前跑。
一旦开始想"船票"和"护城河",本质上就是在问"能不能躺平"。但在这个行业,无论是加密领域还是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都没有躺平的可能。一旦松懈,就会被竞争对手迅速超越。
深潮TechFlow:加密钱包领域未来是否会出现类似赢家通吃的局面,最终可能只有少数几家能够存活在市场上?
Karry:
按商业规律,成熟市场必然向头部集中,最终会形成两到三家主导的格局:老大占50-60%,老二老三分占 30%左右。比如现在的交易所市场已经显现这种趋势。
但加密钱包领域还看不到这种集中趋势,说明这个行业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而且,这个行业能否真正成熟,或是会一直处于边缘状态,目前都还是未知数。
欢迎加入深潮TechFlow官方社群
Twitter官方账号:https://x.com/TechFlowPost
Twitter英文账号:https://x.com/BlockFlow_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