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号

23179

虚拟币

111

交易平台

64

钱包

¥7.28

USDT场外

63.6123%

BTC 占比

9Gwei

ETH Gas

资讯
行情
资讯 > 正文
一年从2万到近100万:白丁个人投资经历回顾
ChainCatcher2025-04-10 09:01:37

文:白丁

 

在此我将分享过去一年我的所有投资经历。

 

去年年初我手里有2万多元,现在手上有近100万。这几十倍的涨幅我不认为是运气的成分,更多的是来自于我平均每天八个小时以上的投研,以及本身就在加密行业工作。相对于普通用户,我的信息可能比普通用户多100倍(绝非夸张,看完后文就知道了),所以我知道的挣钱方式,普通用户可能连听都没听过。

在交易所能挣到的钱很少

在此年的早期,我的资产从2万多到了20万,但这笔钱没有任何一笔是在交易所中赚的。为什么?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加密市场并不是只有在交易所中买入和卖出加密货币这一种交易形式。如果只知道交易所这种形式,理论上能获得高倍数收益的方式只有一个:开合约。但这只是理论上,不用说挣钱,开合约能不亏钱的用户在市场上超不过千分之一。这一点不必反驳我,因为我在行业内,对交易所的了解比普通用户多得多,这个千分之一是绝对真实的,如果没有用户开合约亏的钱,就没有加密首富赵长鹏今天的财富。

 

那么我是怎么挣的第一桶金?是在链上世界。

 

如上图,我们的资产本来都存在第一层——现实世界,如果想参与加密交易,就充钱放进第二层——交易所。但实际上,第二层交易所只是一个桥梁而不是终点,真正的高收益方式都在第三层——区块链链上世界,这个世界的玩法不止有炒币,而是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形式。

 

交易所中的币也是从链上来的。当链上某个币发展到一定规模,市值够大了,就会被上到交易所。但有一个问题是,当它市值够大了,就涨不了几倍了,这是交易所收益上限低的原因。所以我后面提到的所有币,也都是链上的,交易所查不到。

 

所以为什么普通人很难在加密市场中赚到大钱?因为不知道链上世界,只能在交易所中玩链上的人玩剩下的。

 

那为什么链上收益那么高,大部分人却没有参与呢?很简单,第一操作稍微困难一些,第二并非像交易所那样,把所有能交易的资产都列出来,需要你自己搜集信息,第三风险较大,需要有足够的投研(投资研究)能力。

 

第一桶金阶段

我从2-3万元起步,把这些钱三等分,分别用于保守、进攻、激进的投资。最终激进部分让我的资金达到了20万元,回忆起来,这是我加密投资的第一个阶段,我将这20万元视作我的第一桶金。

 

对了先说下前两部分——基本没挣钱。

 

保守部分:我在2200美元左右时买了以太坊,投到了当时比较火热的Blast博空投。结果:Blast收益远低于预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以太坊涨到了4000美元。赚了大概1万。

 

进攻部分:当时我已经开始投研,但一来时间太短水平太低,二来并没有进入行业工作所以信息不足,所以只会追市场热点,于是几乎最高点买了比特币生态的TURT和MUBI(发射平台和稳定币平台),现在基本已经全部亏完。不断下跌的币价,对于当时没有多少钱的我心态打击非常大,毕竟这几乎已经占了我总资产的三分之一。

 

主要讲下激进部分。我学习得很快,也足够努力,此时我已具备了相当的投研能力。激进部分的收益同样分为三块:Troll、Sync和梅林生态。

 

2024年1月9日,马斯克将X账号简介改为“(CTO) Chief Troll Officer“。我们知道马斯克随便发发推文就能喊出一个千亿市值的狗狗币,更何况将更改推特简介呢?所以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买入了Troll代币,后来又加了一些,总计大概1000元的本金。很快消息发酵起来,半个月之内Troll消了两个0(一百倍涨幅),我并不是第一时间买入,也没有最高点卖出,但还是获得了6-70倍的收益,获利约6万元(去除gas磨损,当时以太坊的gas还是很高的)。

Sync大概在2024年2月-3月。是一个质押获利盘代币。现在都知道我以经济模型分析见长并建立了一套全面的经济模型分析体系,这种能力在当时已经初见端倪。我看出Snyc是一个标准的“短期急起急跌模型”,这里不展开说,可以参考下图。

简单来说,这样的模型可以在短期内涨很多倍,但只要有一点下跌的趋势,也会迅速归零。此时我已具备一定的投研能力,所以在研究该项目后,在低点共买入2000元,拿了大概一个月,本来涨了60倍左右,但由于当时仍不能做到知行合一(贪念作祟),在下跌的第一时间没有卖,结果第二天就腰斩了,赶紧卖出获得了30倍左右收益,大概6万元。群里有一个小伙伴当时跟了我买,但没跟卖(后面跌得更厉害),不过最后还是获得了不少收益。

这两次收益后,我已变得自信,起码从心里认可了自己的投研能力。这时梅林来了,这是我最复杂的一次分析,也是最复杂的一次操作。

 

整个逻辑相当复杂,这里只简单说下,梅林是比特币生态的一条二层网络,经过研究,我发现其技术极差(多签跨链,且多签密钥猜测大部分掌握在创始人自己手中)同时拥有极致的营销能力,这样的项目大概率是短期或软跑路的,事实证明的确如此。但梅林这样的项目,由于其营销极强,声量很大,十分适合在合适的时间切入进去与虎谋皮。

 

梅林链上线之前先把其发行的一系列NFT——BRC420拉盘到极高的价格,比如蓝盒子、蓝矿石等(老玩家应该还记得)。而后梅林诱导大家将这些NFT质押起来以获取空投收益,注意,质押就不能卖。我当时猜想梅林可能是收集大家手上的筹码,然后大量出货,直接把在高位的NFT砸到底来获利,而这时无论怎么砸,由于用户已经质押了没法卖,只能看者哭,也就是“关门打狗”。结果正是如此。同时我猜想梅林链上线之后,一定会拉盘某些Meme制造财富效应吸引大家参与,然后砸盘获利——每个新链上线基本都会这么做。

基于这些分析,我的做法是:买入NFT但没有参与质押,在稍有下跌趋势时卖出去;同时在梅林链刚上线时,买入其龙头Meme——Huhu和Voya,并在高点卖出。结果跟我分析的基本一致,我也因此获得利润,但这次只有几倍,不过由于此时本金已经积累上来了,收入也在小10万元。下文是我当时分析梅林操盘文章的节选。

这时我手上大概有了20万元。

 

后续投资阶段

这时对我来说,投资已经简单起来了,原因有三:

1.本金多了,不必再追求太高倍数收益,可选择标的多了。按宏观趋势走就可以了。

2.投研体系日趋完善,后来的“经济模型分析体系”基本是这一时期完全形成了。

3.进入了web3行业工作。作为用户和从业者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能获取普通用户完全不可能获取的信息。

 

关于第一点,简单举个例子。Blast刚上线时,我以每个0.4ETH的均价(当时价格大概1万元)买了该链某赛车游戏(名字记不清了)的3个NFT,并在0.66ETH卖出,连翻倍都没达到,这对于只能有2000元本金投资的我是不会考虑的,但现在我会参与,因为这50%的收益已经比较可观了。

第二点是我整个思考体系的精华,也是我后半段投资收益来源的主要指导思想,通过这样的经济模型分析体系,我可以从成千上万种代币中找到可以长期投资的(我不玩合约,也很少短线操作)。这里放一张我当时主要资产的平均成本图。熟悉我经济模型体系的人都知道我将Curve作为长期可持续经济模型的标杆,我也重仓了Curve并获取了可观的收益(这是去年的情况,切勿刻舟求剑)。

至于第三点,不应该在公开媒体中说,以后有缘可以分享。

 

到了去年12月,因我本身就是经济学出身,此时从宏观经济层面,从技术面、以及和行业内的一些有水平的朋友交流,几方面综合考量,猜测市场见顶了,我清仓了所有的资产持有USDT,且此后仓位从未超过20%。

 

这时我的资产刚好达到了100万。后来因波动回撤了一些,但不多。

 

总结和以后的投资规划

客观说,我在学习新事物方面有不小天赋且足够努力,这是我第一桶金的由来。宏观经济学功底、更全面的信息源、技术知识学习和克制贪念及时清仓是我后续投资成功的原因。在这里多说一句,说不说在我听不听在你:对于开合约的用户,我尚且不开合约,如果你没有我这样的经济学功底、信息源,区块链底层技术理解和心态,你凭什么认为你开合约能挣钱呢?

 

后续投资:我会找一个合适的时机,比如关税彻底落地后,或跌得足够低时重新入场。由于资金量上来了,我会把60%的资金放在比特币和ETH、SOL等主流币上,20%的资金利用我的经济模型分析体系放在合适的较大市值山寨币上,10%继续寻求像之前那样的链上机会,最后留10%空仓候补。我认为这并不是保守,而是经历一年洗礼后,看山仍是山的沉淀。

 

后续其他规划:一年的沉淀不止在资金上,持续不断的web3技术知识学习让我在web3行业内也渐渐崭露头角,有了更多非交易层面的获利手段。随着生态位变高,你的获利手段会越来越多元化。举例来说,赵长鹏想挣钱,不需要任何交易,只需要在推特上喊单出货就行。USDT想挣钱,也不需要任何交易,仅靠把大家的美元放在美国国债这样万无一失的地方吃利息,就能一年挣近1000亿rmb。

 

另外,我希望用我的投资经历和心得帮助更多人,但我不是圣人,这仍为自己考虑,道理很简单:这能使我自己更有影响力,且行业更好,我才能更好。